按照政务公开要求,现将我局2024年度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履行情况公开如下: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贯彻方面。我局党委始终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做好资源规划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切实履行好资源规划部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职责。2024年,先后召开党委会、局长办公会、理论中心组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研究部署落实措施,围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专题研讨交流,不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在西安市落地见效。
二、规划引导管控方面。一是高质量完成《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并正式获批。结合西安实际,立足基本自然地理格局,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出“一屏一带、八水七田、双心六片、轴线传承”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和“一屏、一带、多廊、多片”的生态安全格局。二是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349.84平方千米(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901.89平方千米);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3795.65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410.77平方千米以内。三是指导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本依据,完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专题研究市域绿地系统、水资源等要素,科学划定城市蓝、绿线并提出管控要求。四是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按照省厅要求,结合西安实际,构建了秦岭区域三套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累计完成秦岭区域118个村村庄规划和《西安市秦岭核心和重点保护区范围内通则式乡村规划管理规定》编制工作。
三、耕地保护方面。一是深入落实田长制。建立人地信息关联管理机制,及时更新各级田长和网格员信息,全市田长和网格员共6854人完成巡田21.59万次170.29万亩。二是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指导区县完成耕地占补平衡指标2562亩、粮食产能327.65万公斤,协调解决省域内易地统筹耕地指标2.23万亩,粮食产能指标1704.84万公斤。三是开展耕地恢复潜力调查评价。对全市120.27万亩耕地恢复潜力数据开展调查,摸清全市耕地恢复潜力。四是开展耕地动态监测。统计汇总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疑似变化举证整改工作进展,定期分析预警全市及各区县耕地保护考核指标任务完成情况,督促区县全力推动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整改。
四、森林资源保护方面。全面建立四级“林长制”,市级主要领导带头巡林,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保护牵总作用。一是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全面停止我市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积极实施秦岭北麓植被恢复工程造林1.8万亩,苗木平均成活保存率达到了95%以上,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有效拓展了全市绿色生态空间。截至2019年底,我市林地面积639.74万亩,比2009年增加16.76万亩,森林覆盖率48.03%。二是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强化检疫监管和风险区管控,开展了松材线虫病无人机遥感监测,提高了监测的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2024年2月国家林草局撤销了高新区、鄠邑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美国白蛾疫区,全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疫区全部清零,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安全。三是紧抓森林防火。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林长制智慧云平台,在沿山7个区县主要山区、峪口、景区、林场增设防火检查点,配备值守人员,三年来实现森林火灾“零发生”、林木“零损失”、人员“零伤亡”。四是开展首次西安市野生植物资源调查,采集植物标本2000余份,完成调查样线272条,样方762个,采集图片数据20000余张,采集野生植物标本2000余份。承建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西安园,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临潼区胡王村胡王小学国槐获评全国“双百”古树名木。五是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对全市涉及自然保护地的9个区县、开发区的4类28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归并,对界限范围和功能区进行优化,统筹协调保护与发展矛盾,编制完成《西安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及数据并上报部省审核。积极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完成中央财政资金国家公园补助项目储备入库,配合完成秦岭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等相关工作。六是强化林业资源管理。印发《全市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与各区县、开发区签订《2023年森林、草原、湿地保护修复目标责任书》,完成林草湿调查监测样地任务。会同市级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印发2023年“网盾行动”“清风行动”工作方案。七是强化湿地管理。制定并发布《西安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30年)》,加大违法占用湿地查处力度,指导区县落实湿地占补平衡,确保各项工作不触碰湿地生态红线管控范围。
五、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目标,抓实5项工作。一是完成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摸清了保护区内大熊猫、野生川金丝猴种群数量及规模,无论种群数量还是种群规模,都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正在开展全市全域首次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将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根据野生动物繁殖地、停歇地、迁徙通道分布,在全市设立81个野外监测点站,日监测30余种5000余只迁徙动物的动态变化。三是建立野生动物救护体系。在城东、城中、城南、城北设立4个野生动物急救站,依托秦岭野生动物园设立西安市野生动物救护站。全市救护伤病、迷途、受困野生动物救护野生动物1268余只(头、尾),其中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7只,治愈放生1187只(头),向社会公布野生动物救护电话20余部,电话指导区县救护动物158起,电话指导救护野生动物200余起。四是开展打击整治破坏秦岭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打、防、管、控”并举,联合多部门,积极开展市场排查、清山清套和入户摸排,以及后续“清风行动”“网盾行动”等多次专项行动。办理涉野生动植物违法案件24起,市场检查收缴并放飞黄喉鹀黄腹山雀朱雀等野生鸟类266只,收缴销毁鸟笼96个,非法猎捕工具13个,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33人。五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扎实做好古树名木资源补充调查,认定古树77株,全市现有登记建档古树名木15112株,建立“一树一档”,落实“一树一策”管护责任。
六、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是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落实防汛减灾“四项机制”和地质灾害防治闭环管理工作要求,编制印发《西安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响应和提醒叫应工作指引》《西安市自然资源系统降水过程地质灾害防范应对“5+8+5”闭环管理工作流程》,修编《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质灾害防御响应工作方案》,按照预警信息“123”响应机制要求,指导各级提前做好防范应对。二是全力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妥善应对25轮次强降水天气,与气象、应急等部门开展会商201次,发送天气信息169次17万余条,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9期,严格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开展巡排查1.4万余次,精准指导镇街撤离受威胁群众6244户17443人次,组织宣传活动791场次,培训2.9万余人次,联合省自然资源厅在鄠邑区举办省级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演练,指导镇街进行“防抢撤”演练1001场。2024年5月,自然资源部公布2023年度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典型案例,我市临潼“2·24”马斜村崩塌避险案例成功入选,为我省唯一入选案例。三是持续加强地质灾害源头管控。加快推进秦岭区域38个镇街1:1万风险调查评价项目、3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和2个增发国债治理项目,完成秦岭山区三维倾斜摄影测量,修改完善并动态更新“隐患点+风险区”“一库两清单一责任体系”,隐患点较去年核减60处,共解除255户6012人1025间房的地质灾害威胁。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详细勘查全覆盖,推动隐患点“动态清零”行动。联合市级相关部门编制印发《西安市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实施方案》,持续对地裂缝、地面沉降、地下水进行监测,有效指导相关建设单位做好防范。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配合抽检从事地勘和地灾单位36家、资质56个、项目3个。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度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的通知》,下达搬迁专项资金1860万元。
七、生态环境修复方面。一是加快实施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3.5万公顷,河道修复长度668公里,数量指标已全部按时完成。二是完成年度矿山修复治理任务。按照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年度整改方案,2024年,我局指导临潼区、鄠邑区和蓝田县,对秦岭区域8个自然恢复矿山恢复现状逐一现场踏勘,编制自然恢复评价报告,并邀请行业领域省级专家逐矿进行研究论证,截至10月底,8个矿山自然恢复评价报告均已通过专家评审,按时完成年度整改任务。
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5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