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301号提案的复函

马越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通城区断头路,让群众出行更便捷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城市道路网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骨架系统,同时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基础出行需求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重视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建设工作,对于西安城市发展至关重要。“断头路”的存在,既影响城市道路整体运行,也给道路周边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打通“断头路”关系民生,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目前“断头路”打通工作主要由市住建局牵头负责,自资局属于配合单位,提供相关资料和支持。

如何能够“树立科学的规划理念,保证规划的权威性”,解决规划类型过多,内容重叠冲突,审批流程复杂,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一直是规划行业的沉疴和顽疾。2018年国务院从国家空间发展的高度出发,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此次举动对全国的规划行业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也从更高层面强化了规划的引领作用。对于目前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以及“小街区、密路网”等规划工作,您的建议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就相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2018年3月1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自然资源部,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务院于2019年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到2020年,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初步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同时规划以“双评价”的形式展开,即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边界。

二、强化规划权威,监督规划实施

《意见》中指出,强化规划权威,规划一经批复,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防止出现换一届党委和政府改一次规划。下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服从上级国土空间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实施,不得违反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坚持“多规合一”,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

同时推进“放管服”改革。以“多规合一”为基础,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推动“多审合一”“多证合一”。优化现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规划选址以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能和监管服务水平。

三、建立安全、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

交通规划一直都被誉为城市规划中的领头羊,目前,西安市已经编制完成《西安市综合交通规划(2014-2030)》《大西安快速路体系规划》《大西安轨道交通规划》《大西安公共交通规划》《西安市街道设计导则》等,以及目前正在编制修改的《关中平原城市群都市圈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西安市道路网专项规划》等,从宏观层面各种交通方式的融合发展,到微观层面城市轨道站点周边设计、城市一条道路的规划设计等,我们一直都致力于提供优质交通规划为城市人民服务。

四、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规划理念

2016年2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

西安市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窄马路,密路网”的工作意见,出台《西安市规划区加密城市支路网暂行规定》,规定中要求:城市主城区平均规划路网密度达到10公里/平方公里以上,规划支路及城市通道网密度达到6公里/平方公里以上,道路面积率达到15%,轨道影响区范围内规划路网密度达12公里/平方公里以上,规划支路及城市通道网密度达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

西安市目前对“窄马路、密路网”规划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工作,首先编制了《西安市路网加密规划设计导则》,提出了路网加密的控制目标、控制方法、不同区域路网加密推荐值等。同时,以“昆明路片区为例”,进行了片区路网加密示例,并纳入“规划一张图”系统;小区路网加密方面:小区路网加密主要针对居住小区、高校、以及传统大院展开,利用现有线位或者拆除门禁等方式,打开封闭小区,使原本只能服务于基地内部的道路可以对城市公众开放。

再次对您表示衷心感谢!

感谢您对西安城市规划建设的关注,感谢您对我们工作提出的良好建议!以上答复,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您进一步联系进行探讨。

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0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