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第332号提案的复函

类别:A
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签发人:邹林
市资源函〔2024〕61号

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第332号提案的复函

赖百炼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推进智慧田长制建设的建议》(第33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数据管理,建立统一的田长制信息化监管平台”的建议

采纳。针对此建议内容,我市已开展相关工作。2023年,我局以耕地保护为目标,开发了“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的田长制智慧化管理系统,建立“一图一APP一平台”,完成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据汇总整合,实现巡查记录、问题上报、核实举证、任务管理、田长管理、统计查询、监督管理、辅助决策等智能化应用,推动和提升田长制工作信息化、便捷化、常态化、科学化管理水平。系统主要功能有:

(一)田长一张图,数据共享共用

建立了耕地保护一张图,集成永久基本农田、耕地保护目标、管理网格等数据,全面掌握每一寸耕地的数量、位置,实现耕地资源空间全域可视、分类可查。整合土地管理、耕地现状、规划管控等数据,实时共享,直观展现地块报地、供地等状态,辅助决策,形成“用数据审查、用数据监管、用数据决策”的耕地保护管控新机制。

(二)掌上巡田,赋能耕地智保

应用“互联网+”技术辅助在线巡查和实地核查,构建巡田APP,智能展示耕地位置、属性,支撑田长、网格员完成日常巡田、巡查轨迹记录、疑似破坏耕地事件拍照上报工作。科技赋能移动巡田,更加高效精准地发现和查处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大幅降低巡田难度,极大提升巡田效率和疑似案件发现精度。

(三)多级联动,强化跨部门综合监管

构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耕地保护工作流程,完善违法行为立体化处置模式。系统支持任务分配与跟踪管理,违法事件办理工作进度实时同步,确保各级责任主体明确、执行有力,形成有序联动机制。通过“非粮化”、“非农化”问题分类明确处置协同机制,强化与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跨部门合作办案,实现跨部门信息同步、线索移送、联合专项行动、案件办理线上协作,打破信息壁垒,进一步加强违法案件办理能力,将违法行为遏制在初期。

(四)一键式智能统计,辅助田长考核

系统强化统计数据动态分析和可视化功能,以时间、管理范围等信息进行多维度、多粒度综合统计分析,全面量化辖区内巡田人数、次数、面积、事件数量等巡查统计数据,自动生成统计报告,实现耕地保护工作网上智能化运行,为准确研判、科学决策和耕地保护管理形势分析提供统计数据支持。

二、关于“构建天空地监测体系,促进智慧耕保动态监管”的建议

采纳。针对此建议内容,我市正在开展相关工作。西安市田长制“一张图”系统、田长巡田APP,能够智能展示耕地位置、属性,支撑各级田长、网格员完成日常巡田、巡查轨迹记录、疑似破坏耕地事件拍照上报、事件处理销号等工作,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同时,省自然资源厅以2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定期提取耕地、建设用地等重点地类变化图斑,套合建设用地审批等用地管理信息,分类处理后上传“陕西国土云”,开展外业调查核实举证,并进行统计汇总分析,服务耕地保护监督,辅助预判耕地保护形势。

三、关于“完善协同机制,强化协作联动”的建议

采纳。针对此建议内容,我市已开展相关工作。2023年1月,我局印发《关于成立西安市田长制办公室的通知》,正式成立市级田长办。

(一)全面构建责任体系

市级田长办建立了成员单位工作机制,明确发改、资源规划、农业农村、水务、财政等8个部门的职责,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全市17个区县、开发区143个镇2010个村共设2004个网格,四级田长和网格员共11007名已全部明确到位,具体落实到人,建立各级田长、联系人台账,“田长+网格长”的网格化监管格局基本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耕地保护田长制管理模式全面建立。

(二)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

我市印发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责任清单,拟定了耕地保护责任清单。市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定通过《2024年区县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书》,将耕地保护指标任务分解下达区县,逐级签订责任书,对全市涉及耕地保护的14个区县、西咸新区和开发区实施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刚性考核、一票否决,强化各级田长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三)实施耕地保护激励奖补

为调动基层干部群众保护耕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市级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每年设立5000万元耕地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其中激励资金2000万元,对工作成效突出的20个镇街分别给予100万资金奖励;奖补资金3000万元,根据耕地保护面积占比下达区县,用于耕地保护“田长制”等相关工作,充分发挥资金的调控激励作用。

(四)构建分工协作机制

为加快推进基层田长“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核实处置工作,印发《关于强化共同责任加快推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核实处置工作的通知》,从责任范围、任务分工、处置方式等方面,厘清行政区县与开发区、资源规划与农业农村部门、基层镇街工作职责,建立保障措施,建立“大耕保”分工协作机制。

(五)田长+检察长行刑衔接

市田长办会同市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建立“田长+检察长”工作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建立了“田长+检察长”联动协作机制,明确了各自职责,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共享、协作配合、“两法衔接”、办案协作、交流培训、联合宣传、效能考评等7项机制,构建了部门联动、打防结合、快速有力的行政执法和法律监督新格局。2023年以来,全市办理涉及耕地公益诉讼案件30起,其中:长安4起、阎良2起,临潼5起、蓝田9起、鄠邑9起、灞桥1起。

四、关于“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田长制工作执行落实”的建议

采纳。针对此建议内容,我市已开展相关工作。我市印发了《推行田长制“123456”工作指引》,建立“一个核心、两个责任、三个清单、四个关键、五项重点、六个环节”工作指引,帮助田长弄清田长制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把“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工作机制落实到田长工作全过程、全链条。印发西安市田长制《信息公示制度》等四项制度文件,下发田长制公示牌、工作手册等模板,全市田长制公示牌1371块设立到位,田长制高效运行。

鄠邑区田长办拟制《耕地保护承诺书》,组织每个农户完成承诺书签订,同时规定《农村土地经营权出租合同》逐级备案,村(组)集体土地的承包流转合同在街道备案,农户的承包流转合同要在村委会进行备案,压实监管责任;联合纪检监察部门对村、组顶风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进行追责问责,起到“查处一起、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警示作用。

长安区田长办组织技术单位逐街办、逐村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指界及定责工作,采用数据技术将所有耕地位置、面积、承包经营信息和种植要求生成电子二维码,公示在田间地头的公示牌,群众通过手机扫码就可以了解耕地详细信息,实现耕地“电子身份证”精准化管理。

临潼区田长办编制责任、问题、底数三个清单,做到各级责任明确,底数清晰,形“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查处整改、督导落实三项机制,保障田长制工作通畅运行。

感谢您对耕地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一如既往支持我市耕地保护各项工作。

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4年5月31日